环球热头条丨“以海育人”如何落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6-25 09:21:27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课程根植于现实的生活和文化,因而具有在地性,能让幼儿产生在地感。所谓在地感,就是课程与特定区域的生活和文化相适应,幼儿熟悉、有兴趣、易投入,并能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存在感和主体感。

我国有不少沿海城市,对于这些地方的幼儿园来说,要如何立足幼儿的现实生活,扎根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身心发展呢?


(资料图片)

日前,围绕“以海育人——培养具有陆海文明视野的儿童”这一主题,中国教育报第六场名园现场会在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举办。本报记者围绕“以海育人”如何落地,采访了部分与会专家与园长。

海洋文化给幼儿园教育丰厚滋养

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心幼儿园距离海边步行只要5分钟,教师和孩子们经常去沙滩上感受大海的魅力。10多年来,幼儿园不断探索海洋文化与课程的融合,先后经历了渔家文化课程、海洋文化课程两个阶段,现在进入了无边课程探索阶段。

“海洋潮起潮涌,生生不息,给幼儿园教育也带来了这种生命力量。”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心幼儿园园长龚晖说,海洋教育给她的感觉是很浪漫、很有格局、很有意思、很有未来,通过海洋教育,可以给幼儿无限发展的未来。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教育幼儿园位于由300多个海岛组成的洞头区。立足海岛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园从2001年开始做海洋地方课程研究,先后经历了主题建构、细节优化、领域融合以及整体重构四个阶段,构建了小海豚课程体系。

“海洋文化蕴含着开放、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我们汲取海洋文化精神及杜威‘教育即生长’理念,提出了‘自由灵动和谐生长’的课程理念,构建了‘小海豚课程’。”温州市洞头区教育幼儿园园长侯仙琴说,小海豚活泼聪慧,跟幼儿的天性相契合,课程以小海豚命名,是希望幼儿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基于关注幼儿生活经验、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园所文化这三点思考,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利用海南岛四面环海的地域文化优势,10年来深耕海洋教育,提出了“海梦教育”理念,开发了小海星课程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成为闪亮的小海星。

园长李琴说:“我们从办园思想上去寻找海洋与教育的联结性,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互动交换、协同合作、勇于创新的特征。受此启发,我们提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有创新、开放、包容等海洋品格的时代新人,幼儿园的制度文化、课程文化都体现了海洋文化的浸润。”

如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活动

在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丁金霞看来,海洋开放、博大,孕育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培养孩子人格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倡导大教育观,一直在做生态教育。”在丁金霞看来,沿海城市幼儿园之所以要研究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法,是因为幼儿身边有这样的资源,但没有海洋资源的幼儿园,照样可以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做生态教育,因为幼儿园课程以幼儿为本,就意味着要立足幼儿生活开展教育。

海洋文化似乎是无形的,而幼儿园课程是有形的、可体验的,两者如何融合?龚晖带着团队对课程做了顶层设计和微观落地的思考:“首先,我们把本土文化做了一个盘查,从人文、自然、物质、社会等方面去梳理资源;其次,对这些资源进行专业化的筛选,研判哪些资源可以用在幼儿教育及幼儿园的发展上;最后,把梳理后的资源形成资源地图给教师使用,并结合如何落地开展教研和培训。”

在沿海城市幼儿园,可以直观地看到室内外环境中丰富的海洋元素。走进温州市洞头区教育幼儿园的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扬帆起航的船、蓝色海岸线、船舵等,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海洋世界。幼儿园自制的海洋绘本《虾蛄和龙头鱼》《小虾学艺》等,让孩子们徜徉在海洋动物故事中,探究海洋生物的奥秘。

李琴介绍,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放眼海岛,收集自然、人文、社会等资源,根据幼儿认知特点,以“人、物、景、情”为线索,围绕“亲海、知海、探海、爱海、护海”目标,构建了海洋教育资源框架。

“最好的资源都是身边的资源。”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郭敏说,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开发好、利用好身边宝贵的资源,还要把探索的权利交给幼儿,教师做好支持、合作、陪伴,充分提供工具性、支架性材料,让幼儿与身边各种资源产生联结。

如何生发促进幼儿发展的机会

在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旁边,有一个海龟救助站,有一次一个孩子跟着爸爸去救助海龟,并把海龟送到了救助站,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对救助站的关注,于是老师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救助站看海龟。渐渐地,孩子们也想要像志愿者姐姐那样照顾海龟,还组织义卖帮助受伤的海龟,后来,孩子们画宣传画,在幼儿园和大学里宣传怎么保护海龟。

“海洋资源也好,身边的自然资源也好,只有让幼儿去亲近、去体验,才能真正让幼儿与其建立起情感联结,自然萌发保护海洋动物的愿望。”丁金霞说。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心幼儿园。七八年前,在幼儿园附近的海滩,一头鲸搁浅了,后来死亡了,这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大人经常谈论,经久不衰。幼儿园做环保主题时,教师谈到了这个话题,对孩子们触动很大,他们开始探究鲸死亡的原因,萌生了强烈的海洋保护主人翁意识,后来还创生了海洋救生员情景剧,进一步升华了感情。

“海洋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真的把老师和孩子的心打开了。”龚晖深有感触地说。

有一次,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的孩子们走进海南省博物馆,一本“神奇而破旧的书籍”引发了他们的好奇与关注。“这是什么书?为什么放在里面呢?”带着好奇,孩子们来到潭门码头,听船长爷爷讲故事,跟家长一起查阅资料,才发现这本书的名字叫“更路簿”,是一部航海手册。孩子们寻找更路薄、探索更路簿的作用,并将其与生活中的路线图关联起来,教师追随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去观察、记录身边的地图。

李琴说,幼儿园现在的海洋教育课程,不再是教师预设知识性的主题,而是营造一个感知海洋环境的氛围,唤醒幼儿的兴趣,教师在观察、倾听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创造条件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并鼓励幼儿用制作绘本、戏剧表演、游戏等各种方式进行表达。就这样,教师通过感知、唤醒、探究、表达来实施课程,让“以海育人”落地。

琼台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庄小满说,幼儿园现在不缺乏可用的教育资源,关键是教师在班本课程探索中,要思考资源如何与幼儿经验紧密融合,生发促进幼儿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扣住幼儿生活中具体可体验的点,支持幼儿充分与资源互动,获得真实体验。教师再进一步分析和梳理幼儿兴趣、经验与资源的关联,据此作出支持策略的选择。

在虞永平看来,具有在地感的幼儿园课程要求教师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切实研究儿童的生活现场。既要关注班级生态,也要关注幼儿园的整体环境,还要关注儿童的家庭环境以及周围的社区生活环境,并关注这些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教师需要有自觉的“关系思维”,鼓励和引导儿童去关注环境中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些关联的环境都是儿童生活的现场、经验的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25日第1版

最新资讯

业界